时间: 2025-05-04 01:2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6:12
词汇“射不主皮”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成语,源自*古代的射箭文化。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射不主皮”字面意思是射箭时箭不穿透靶皮,比喻技艺不精或做事不彻底。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技艺或行为的表面化,没有达到深入或彻底的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射不主皮”常用来批评那些表面功夫做得好,但实际上没有实质内容或效果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技艺或工作质量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体育、工艺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评价某人的技术水平。
“射不主皮”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原意是指射箭时箭不穿透靶皮,后来引申为技艺不精或做事不彻底。
在**古代,射箭是一项重要的礼仪和军事技能,因此与射箭相关的成语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技艺精深的要求和对表面功夫的批评。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浅尝辄止、不深入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只做表面文章、不注重实质的人或事。在情感上,可能会引起对这种行为的批评或不满。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评价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活动或作品。例如,对于一些只追求外表华丽而忽视内在质量的产品,我可能会说它们是“射不主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笔走龙蛇间,字字皆浮华,
射不主皮意,空留纸上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射箭的画面,箭矢轻触靶皮而不穿透,象征着表面功夫。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箭矢轻触靶皮的声音,以及旁观者的失望叹息。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有“all fur coat and no knickers”(外表华丽,内在空洞)这样的英语表达。
“射不主皮”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任何领域都要追求实质和深度,避免只做表面功夫。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和深度。
1.
【射】
(本作“射”。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 《周礼·保氏》-三曰五射。 、 《礼记·射义》-射者,男子之事也。 、 《汉书·萧望之传》。注:“射之言投射也。”-以射策甲科为郎。 、 《后汉书·光武纪》-射声校尉。 、 《汉书·李广苏建传》-常能为汉伏弩射之。 、 邵长蘅《青门剩稿》-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组词】
射鹄、 射日、 射牛、 射利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4.
【皮】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 《广雅》-皮,剥也。 、 《战国策·韩策》-皮面抉眼。 、 《释名》-皮瓠以为蓄。
【组词】
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