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8: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8:50
“温良忍让”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综合起来,“温良忍让”形容一个人性格温和、善良,能够在冲突或困难面前保持忍耐和谦让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温良忍让”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被描述为温良忍让。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评价一个人的性格或行为,例如:“他总是温良忍让,从不与人争执。”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这个词组可以用来描述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
同义词:
反义词:
“温良忍让”作为一个成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传统文化中,温良忍让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谦和与忍让,以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这种价值观在儒家思想中尤为突出,强调“和为贵”。
“温良忍让”给人以温暖、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平静的湖面、柔和的阳光等意象。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冲突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温良忍让,即使在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时也能保持冷静,这种态度不仅赢得了我的尊重,也帮助团队保持了和谐的氛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温良忍让”:
春风拂面温良意,
忍让花开满园香。
人间若有此情怀,
何愁世事不和谐。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和谐田园风光的画面,柔和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鸟语花香,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首轻柔的钢琴曲,如肖邦的《夜曲》,来表达温良忍让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entle and forgiving”,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温良忍让”,但也传达了温和和宽容的意味。
通过对“温良忍让”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一成语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价值观。
一向温良忍让的母亲,愤愤地说:‘受苦的日子过去了,我们也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
你不要因为他~就欺负他。
1. 【温】 (形声。从水,昷声。本义:水名)。 古水名。
2.
【良】
(形声。本义:善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良,善也。 、 《诗·邶风·日月》-德音无良。 、 《诗·鄘风·鹑之奔奔》-人之无良。 、 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组词】
天良、 驯良、 良正
3.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
4.
【让】
(形声。从言,襄(xiāng)声。本义:责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让,相责让也。 、 《小尔雅》-诘责以辞谓之让。 、 《广雅》-让,责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且让之。 、 《国语·周语》-让不贡。 、 《史记·齐世家》-鲁人以为让。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众知有为,因让之曰:…
【组词】
让书、 让勖、 让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