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5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59:20
词汇“束骸”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束骸”字面意思是指捆绑尸体。在古代,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处理尸体的方式,尤其是在战争或灾难后处理大量尸体的情况。
由于“束骸”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在描述战争、灾难或葬礼的场景中出现。
“束骸”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束”意为捆绑,“骸”指尸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可能在日常语言中逐渐消失,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或文化文献中仍可见到。
在古代*,处理尸体的方式受到严格的礼仪和俗的约束。“束骸”可能与战争、灾难或特定的葬礼*俗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死观。
提到“束骸”,可能会引起一种沉重、悲伤或恐怖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免。
由于“束骸”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如果要在创作中使用,可能会在描述历史小说或战争题材的作品中考虑。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束骸”来营造一种悲壮的氛围:
战鼓声中,血染大地,
勇士们的束骸,沉默在黄昏里。
提到“束骸”,可能会联想到战场上士兵们忙碌的身影,以及捆绑尸体的沉重声音。视觉上,可能会想象到一片荒凉的战场,地上散落着被捆绑的尸体。
在其他文化中,处理尸体的方式和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使用“bury the dead”或“cremate the remains”等表达方式。
“束骸”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亡和葬礼的态度。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不常用,但了解其含义和背景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骸】
(形声。从骨,亥声。本义:胫骨,小腿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骨空论》曰:‘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然则正谓胫骨为骸矣。”-骸,胫骨也。 、 《素问》-骸下为辅,辅上为腘。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之。 、 《齐民要术》-[相马]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