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3:22
“出家入道”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放弃世俗生活,选择成为僧侣或道士,追求精神上的修行和解脱。字面意思是指离开家庭,进入领域,专注于信仰和实践。
在文学作品中,“出家入道”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突然放弃一切,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专业领域,如研究或心理学,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讨论行为和心理转变。
这些词汇在描述**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与“出家入道”有一定的关联。
“出家入道”源自和道教的传统,这两个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任何或精神上的转变,不仅仅局限于**和道教。
在**文化中,“出家入道”常常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是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行为在社会中往往受到尊重,尤其是在传统观念较强的地区。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宁静的寺庙、深邃的禅修和内心的平和。这种联想影响了我对精神追求的理解和表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朋友在经历了家庭变故后选择出家入道。这个决定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也让我对**和精神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尘世的喧嚣中,他选择了出家入道,如同莲花在污泥中绽放,纯净而高贵。”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位僧侣在静谧的寺庙中打坐的场景。结合音乐,我可以想象一段宁静的**音乐,伴随着钟声和诵经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nter the priesthood”或“take vows”,这些词汇也描述了类似的**行为和精神追求。
“出家入道”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一个深刻的概念,它不仅代表了*行为,也代表了个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文化背景,以及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3.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4.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