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1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15:27
“狐鸣鱼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狐狸的叫声和鱼的书写。这个成语实际上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虚假的、不可信的事物或言论。它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狐鸣鱼书,非所以为信也。”意思是说,狐狸的叫声和鱼的书写都是不可信的,因为狐狸狡猾,鱼不能书写。
在文学作品中,“狐鸣鱼书”常用来讽刺那些表面上冠冕堂皇,实则虚伪不实的言论或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质疑某人的诚信或言论的真实性。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诚信和真实性的重要性。
同义词:
反义词:
“狐鸣鱼书”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用来形容不可信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常见的成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常被视为狡猾的象征,而鱼则因其不能书写而被用来比喻无法实现的承诺。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诚信和真实性的重视,以及对虚伪行为的批判。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涉及到欺骗和不诚实。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警惕或不信任,因为它揭示了表面之下可能隐藏的虚假。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商业交易或政治言论时使用这个成语,以表达对某些承诺或声明的不信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狐鸣鱼书声声假,
世事如棋局局新。
虚言满纸终成梦,
诚信一诺值千金。
想象一只狡猾的狐狸在夜晚的森林中鸣叫,而水中的鱼儿似乎在尝试书写,这样的场景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可信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用来形容表面上无害,实则有害的人或事物。
“狐鸣鱼书”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用来揭示和批判虚假和不诚实的行为。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我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如~之类,至诈为吉兆以动众。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被抓去当兵,因大雨耽误了行程,只好起来造反。造反前陈胜请算命先生算了一卦,在白绸子写“陈胜王”塞入鱼腹,半夜在古庙用竹笼罩上篝火,学狐狸叫“陈胜王”,为起义造势,第二天就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1.
【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朕狐疑。 、 《易·未济》-小狐汔济。 、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广东军务记》-狐凭鼠伏。
【组词】
狐丘、 狐白、 狐兔、 狐仙
2.
【鸣】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鸣,鸟声也。 、 《管辂别传》-鸟兽之音曰鸣。 、 《易·中孚》-鸣鹤在阴。 、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 、 《诗·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 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
3.
【鱼】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引证】
《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 《易·中孚》-豚鱼吉。 、 《论衡·指瑞》-鱼木精。 、 《仪礼·特牲礼》-鱼十有五。 、 《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 、 《礼记·曲礼》-鲜鱼曰脡祭。 、 《吕氏春秋》-鱼上冰,獭祭鱼。 、 《史记·周本记》-白鱼跃入王舟中。
【组词】
鱼鲩冠儿、 鱼鳞册、 鱼烂、 鱼轩、 鱼脍、 鱼市、 鱼质龙文、 鱼米、 鱼秧、 鱼鱼雅雅
4.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