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3:59
词汇“惕隐”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信息中提取和推断。
“惕隐”可以分解为两个字:“惕”意味着警惕、小心,而“隐”则意味着隐藏、不显露。结合起来,“惕隐”可能指的是一种警惕地隐藏或不显露的状态或行为。
由于“惕隐”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在警惕中保持隐蔽的状态。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
由于“惕隐”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关于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非常有限。它可能是由两个常用字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的语境或文学创作中。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惕隐”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谨慎和隐秘的行为模式,这在某些需要保持低调或警惕的情境中可能会有所体现。
“惕隐”可能给人一种紧张和神秘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需要保持警惕和隐蔽的情境,可能与**、侦探或战争等主题相关。
由于“惕隐”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遇到或使用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惕隐”用于描述一个角色在故事中的行为,例如:“他惕隐在黑暗的角落,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角色在阴影中警惕地观察四周;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神秘的背景音乐来增强“惕隐”的氛围。
由于“惕隐”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可能没有直接的比较对象。
“惕隐”是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它的使用主要局限于特定的语境或文学创作中。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或创作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不是一个核心词汇,但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1.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
2.
【隐】
藏匿;隐蔽。
【引证】
《说文》-隐,蔽也。 、 《尔雅》-隐,微也。 、 《国语·齐语》。注:“隐藏也。”-隐五刃。 、 、 《荀子·致仕》。注:“隐,亦蔽也。”-隐忌雍蔽之人。 、 《吕氏春秋·重言》。注:“隐,蔽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 、 《文选·嵇康·琴赋》。注:“隐,幽深邃也。”-则盘纡隐深。 、 《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故隐居屠间。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月隐耀。 、 明·魏学洢《核舟记》-各隐卷底。
【组词】
隐占身体、 隐遁、 隐谋、 隐秀、 隐候、 隐耀、 隐身术、 隐冒、 隐翳、 隐掩
隐瞒。
【引证】
《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上以无隐。
【组词】
隐欺、 隐情、 隐拒、 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