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7:1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18:51
“战兢兢”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为害怕或紧张而显得非常小心谨慎,举止拘谨,不敢放松。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颤抖着小心”,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恐惧或紧张状态下的行为表现。
在文学作品中,“战兢兢”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在紧张的情节中,人物可能会“战兢兢”地等待结果。在口语中,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权威或重要场合时的紧张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
同义词中,“小心翼翼”强调的是谨慎小心,而“提心吊胆”和“胆战心惊”则更多强调的是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战兢兢”相反的镇定和自信。
“战兢兢”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紧张和恐惧状态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战兢兢”常与儒家思想中的“敬”和“慎”相联系,强调在面对权威或重要场合时应保持的谨慎态度。在社会交往中,这个词也反映了人们对权威和规则的尊重。
“战兢兢”这个词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在压力或恐惧下的拘谨行为。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在类似情境下的行为和表达方式。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在重要考试或面试前感到“战兢兢”的时刻,这种紧张感往往伴随着对结果的期待和担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月光下,我战兢兢地走过那片幽暗的森林,心中充满了未知的恐惧。”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身体微微颤抖的画面。听觉上,可能联想到紧张的心跳声或轻微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tenterhooks”或“nervous wreck”,它们也表达了类似的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战兢兢”这个词汇在描述紧张和恐惧的情境中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情感状态,还描绘了具体的行为表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沟通更加准确和生动。
那驿丞看见嘴脸丑陋,暗自心惊,不知是人是鬼,~的,只得看茶,摆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三回)
1.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2.
【兢】
(象形。金文字形,象二人头顶重物形。头上戴着重物,故常戒惕小心。本义:小心谨慎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组词】
兢惕、 兢持、 兢兢切切、 兢危
3.
【兢】
(象形。金文字形,象二人头顶重物形。头上戴着重物,故常戒惕小心。本义:小心谨慎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组词】
兢惕、 兢持、 兢兢切切、 兢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