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7:39
晓夜: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晓”意为黎明、破晓,即夜晚结束、白昼开始的时刻;“夜”则指从日落到日出的整个时间段。因此,“晓夜”可以理解为从夜晚过渡到黎明的时刻,即接近黎明的夜晚。
“晓”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天明、破晓;“夜”字则较早见于金文,意为夜晚。两者结合的“晓夜”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但在现代汉语中逐渐被用于文学和诗歌创作中,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在**传统文化中,“晓夜”常与诗词中的自然景观和情感表达相结合,如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晓”即指黎明时分,与“夜”结合使用,增添了诗意和美感。
“晓夜”给人以宁静、期待和新生之感。它让人联想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夜晚的最后一丝宁静,以及新一天的希望和开始。
在个人经历中,“晓夜”可能与某个特别的清晨或夜晚的记忆相关联,如一次难忘的观星经历或一次清晨的远足。
在诗歌中,“晓夜”可以这样使用: “晓夜的钟声,悠扬而深远, 唤醒了沉睡的灵魂, 迎接新生的曙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awn”或“twilight”,但这些词更侧重于时间点而非时间段。在其他语言中,如法语的“aube”或西班牙语的“amanecer”,也有类似的表达,但每个文化对这一时刻的感受和描述可能有所不同。
“晓夜”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美学价值,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还承载了人们对新一天的期待和希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添文学和艺术的魅力。
1.
【晓】
(象形。从日,尧声。本义:天明)。
同本义。今专指天刚亮。
【引证】
《说文》-晓,明也。 、 《淮南子·俶真》-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 唐·白居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 、 唐·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 、 《资治通鉴·唐纪》-晓当尽戮之。 、 唐·杜牧《阿房宫赋》-梳晓鬟也。 、 宋·柳永《雨霖铃》-晓风残月。
【组词】
破晓、 拂晓、 晓雾;晓舌、 晓暝、 晓行;晓鸡初啼;晓星;晓岚;鸡鸣报晓;晓夕、 晓天,晓色、 晓月,晓魄
2.
【夜】
(形声。金文字形。从月,亦声。本义:从天黑到天亮的时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 、 《广雅》-夜,暮也。 、 《周礼·鸡人》。注:“夜,夜漏未尽,鸡鸣时也。”-夜呼旦。 、 《左传·庄公七年》。疏;“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辛卯夜,恒星不见。 、 《周髀算经》-夜者阴。 、 《诗·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乐府诗集·木兰诗》-昨夜见军帖。 、 《世说新语·自新》-三日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