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9:28
“你言我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你说的和我说的”,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观点,有时也指人们之间的交流或讨论。
“你言我语”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简单,直接由“你”、“言”、“我”、“语”四个字组成,没有复杂的词源故事。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扩展。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交流和讨论的重要性,反映了集体智慧和社会多元性的价值。在社会背景中,它常用来描述民主讨论或集体决策的过程。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因为它代表了开放和包容的交流环境。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热闹的讨论场景或充满活力的社交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在家庭聚会或朋友聚会中听到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大家畅所欲言的情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你言我语,花间笑语,共绘春光。”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面带微笑,热烈讨论的画面。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欢声笑语和热烈的讨论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ach person has their say”或“everyone voices their opin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你言我语”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表达,它不仅描绘了人们交流的场景,也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多元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丰富语言表达和理解文化背景都有重要意义。
二人你言我语,一面行走,一面说笑,不觉到了柳叶渚,顺着柳堤走来。
寄姐的性气岂是叫人数落发作的人,~,彼此相强。
1.
【你】
(形声。从人,尔声。本义:称说话的对方)。
同本义。
【引证】
《隋书·五行志上》-武平元年童谣曰:“狐截尾,你欲除我我除你。”
【组词】
你咱、 你懑、 你娘、 你老、 你那、 你伫、 你等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3.
【我】
(会意。从戈,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
自称;自己。
【引证】
《说文》-我,施身自谓也。 、 《易·观卦》-观我生。 、 《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
4.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