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3:3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3:32:38
词汇“寓物”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专业术语。根据字面意思,“寓”可以理解为“寄托”或“包含”,“物”则是指“物品”或“事物”。因此,“寓物”可以理解为“寄托于物品”或“物品中包含的意义”。
“寓物”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物品来表达或寄托某种意义、情感或思想。
“寓物”一词在中文中可能没有明确的词源记录,它可能是由“寓”和“物”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表达物品的象征意义。
在**文化中,物品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玉”象征纯洁和美德,“竹”象征坚韧和谦逊。因此,“寓物”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寓物”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深邃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某些物品,它们不仅仅是物质存在,还承载着特殊的情感或记忆,这些物品就可以被称为“寓物”。
在诗歌中,可以用“寓物”来表达深层的情感:
月光下的琴声,是夜的寓物,
寄托着无尽的思念与温柔。
看到“寓物”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如古老的钟表、家族传家宝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与这些物品相关的声音,如钟表的滴答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ymbol”或“metaphor”,它们也用于表达物品的象征意义。
“寓物”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物品可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寓物”这一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世界。
1.
【寓】
(形声。从宀,禺(yù)声。宀,表示房屋。本义:寄居,寄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寓,寄也。 、 《国琼·周语》-国无寄寓。 、 《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 、 《孟子》-无寓人于我室。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径造袁所寓。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 、 宋·文天祥《后序》-围所寓舍。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同寓数十人。
【组词】
寄寓、 寓士、 寓泊、 寓食、 寓客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