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4:0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4:00:22
词汇“对诏”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专业性较强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对”可以理解为应对、回答或对应,“诏”通常指的是的命令或文告。因此,“对诏”可以理解为对命令的回应或回答。
“对诏”的基本含义是指对的诏令进行回应或执行。在古代,**的诏令是最高权威的体现,因此“对诏”通常涉及到官方的、正式的回应。
“对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的诏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对诏的行为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回应”、“执行”等词汇。
在古代,对诏是臣子对权威的尊重和服从的体现,也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社会,这种概念已经不再适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文化特点。
对于现代人来说,“对诏”可能带有一种古老、庄严和权威的联想,它让人想到古代的宫廷生活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现代生活中,“对诏”一词几乎不使用,因此很难有直接的个人应用。然而,了解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对诏”来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想象古代宫廷中,大臣们整齐地排列,等待**的诏令,这种场景可能带来一种庄重和肃穆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对诏”的词汇,但类似的权力结构和命令执行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对诏”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也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