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8:17
“引经据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引用经典和古代的文献作为依据或证据。这个成语强调在论证或表达观点时,引用古代经典文献中的内容来增强论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在文学作品中,“引经据古”常用于强调作者的观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依据。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辩论或讨论中,表明说话者引用了古代智慧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等,这个成语用于学术讨论,展示研究者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引经据古”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引用传统。在古代,学者们在撰写文章或进行辩论时,常常引用《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引用古代文献的做法被固定为一个成语,用以描述这种行为。
在**文化中,尊重和传承古代智慧是一种传统美德。因此,“引经据古”不仅是一种学术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尊重历史的表现。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引经据古的人往往被认为学识渊博,受人尊敬。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权威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古代学者在书房中研读经典,烛光下笔耕不辍的场景。这种联想增强了我在表达学术观点或进行深入讨论时的信心和深度。
在我的学术写作中,我经常使用“引经据古”的方法来增强我的论点。例如,在讨论**古代文学的影响时,我会引用《红楼梦》中的段落来支持我的分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古籍翻开,字字珠玑,
引经据古,智慧如星。
历史长河,波光粼粼,
经典之光,照亮前行。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学者在古色古香的书房中,手持古籍,烛光摇曳,窗外是静谧的夜空。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知识的深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引用古典文献”或“引用古代智慧”,如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来支持论点。
“引经据古”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增强了论点的权威性,也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连接过去与现在,增强了我的学术表达能力。
万一颠沛于郊庙坛壝之前,有污大仪,则臣死不足以塞责,是以不复更敢引经据古;直述情素,投告君父。
清·徐喈凤《会仙记》:“淑贞执妇道甚谨,与汉昭叙谈,~,无一俚语。”
1.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
2.
【经】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引证】
《韩非子》-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 、 《中国歌谣资料》-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
3.
【据】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据,杖持也。 、 《战国策·燕策》-冯几据杖。 、 《庄子·盗跖》-据轼低头。
4.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