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8:08
山崩地陷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山体崩塌和地面塌陷的自然现象。它通常用来描述由于地质活动、地震、过度开采或其他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严重地质灾害。
在文学中,山崩地陷 可能被用来象征灾难、剧变或不可抗力的力量,如在描述战争、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的场景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极端或突然的变化,比如“公司的情况就像山崩地陷一样,一夜之间就变了天。”在专业领域,如地质学或环境科学中,山崩地陷 是一个精确描述特定地质现象的术语。
山崩地陷 这个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山崩”和“地陷”,都是描述自然现象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描述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以描述自然灾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山崩地陷** 常常与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灾难的恐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常被用来警示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山崩地陷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恐惧和不安感,因为它通常与破坏性和不可预测的灾难相关联。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安全和稳定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曾经历或目睹过类似的地质灾害,山崩地陷 这个词汇可能会唤起强烈的记忆和情感体验。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山崩地陷间,唯有爱如磐石,不动摇。”
结合图片或视频,山崩地陷 可以让人联想到崩塌的山体、尘土飞扬的场景和巨大的声响,这些都是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 "landslide" 或 "collapse",它们在描述地质灾害时具有相似的含义,但在文化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山崩地陷 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自然现象,也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安全稳定的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崩】
(形声。从山,朋声。本义:山倒塌)。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
【组词】
山崩地裂
3.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4.
【陷】
(会意兼形声。从阜(fù);从臽,臽(xiān)亦声。据金文,象人掉进陷阱形。本义:坠入,掉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陷,高下也。一曰陊也。 、 《论语》。孔注:“下也。”-不可陷也。 、 《国语·鲁语》。注:“坠也。”-上陷而不振。 、 《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拥而入,人马俱陷。
【组词】
陷狱、 沉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