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1:54
“仙才鬼才”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仙才”和“鬼才”两个词组成。其中,“仙才”指的是超凡脱俗、才华横溢的人,常用来形容文学或艺术上的非凡才能;“鬼才”则指的是具有非凡创造力和独特思维的人,通常指在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和非凡成就的人。
“仙才”和“鬼才”这两个词在古代文学中已有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逐渐结合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在某一领域有非凡才能的人。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的使用更加广泛,不仅限于文学领域,也扩展到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在**文化中,“仙”和“鬼”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仙”常与超凡脱俗、长生不老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而“鬼”则与神秘、不可思议等概念相关。因此,“仙才鬼才”这个成语在文化上承载了对非凡才能的赞美和敬畏。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各自领域中不断突破、创造奇迹的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令人赞叹。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在音乐领域有着非凡才能的朋友,他的音乐作品总是充满创意和情感,我常常用“仙才鬼才”来形容他的才华。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下,他的琴声如仙才般飘逸,
夜风中,他的旋律似鬼才般神秘。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位艺术家在月光下创作,他的作品充满了灵性和深邃的思考。结合音乐,我可以想象一段充满创意和情感的音乐作品,让人感受到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enius”或“prodigy”,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天赋和卓越,而“仙才鬼才”则更多强调的是超凡脱俗和独特思维。
“仙才鬼才”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对非凡才能的赞美和敬畏。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中的意义和影响。
庆历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之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其余不尽记也。’
1.
【仙】
(会意。本作“僊”。右边的意思是人爬到高处取鸟巢,加上“人”旁,表示人升高成仙。隶书作“仙”,表示仙人多住在高处。本义:仙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僊,长生迁去也。 、 《汉书·郊祀志》-求僊人羡门之属。 、 《列子·黄帝》。注:“仙寿考之迹。”-仙圣为之臣。
2.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3.
【鬼】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鬼,人所归为鬼。 、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 《易·睽》-载鬼一车。 、 《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 、 《淮南子·本经》-苍颉作书鬼夜哭。 、 《楚辞·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林觉民《与妻书》-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组词】
鬼伯、 鬼雄、 鬼物、 鬼教
4.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