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7:48
犹疑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时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它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在面对选择时感到不确定或迟疑,无法迅速做出决定。
犹疑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犹”有“仍然”或“尚且”的意思,“疑”则是“怀疑”或“不确定”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固定为描述犹豫不决的状态。
在中国文化中,犹疑有时被视为一种谨慎的表现,尤其是在做出重要决策时。然而,过度的犹疑也可能被看作是缺乏自信或决断力的表现。
犹疑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如焦虑、不安或挫败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停滞不前或错失机会的情景。
在个人经历中,犹疑可能出现在面对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或重大生活决策时。例如,在考虑是否接受一份新工作时,我可能会感到犹疑,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诗歌中,犹疑可以被用来表达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犹疑的脚步,徘徊在十字路口, 心中的天平,摇摆不定, 是向左还是向右, 时间的沙漏,催促着决断。
犹疑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昏暗的房间里来回踱步,或者是在寂静的夜晚,时钟的滴答声加剧了内心的不安。
在英语中,犹疑可以对应词汇如 "hesitation" 或 "indecision"。不同文化对于犹疑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
犹疑是一个描述人类普遍心理状态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和解读。了解和掌握犹疑的含义和用法,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1.
【犹】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引证】
《说文》。字亦作猷。-猶,愑属。 、 《尔雅》-犹如麂,善登木。 、 《释文》引《尸子》-犹,五尺大犬也。 、 《颜氏家训·书证》-犹,兽名也。 、 《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犹与未决。 、 《水经注》-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
2.
【疑】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疑,惑也。 、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周书·王佩》-时至而疑。 、 《韩非子·说难》-疑邻人之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 唐·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自疑身外。 、 林觉民《与妻书》-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
【组词】
疑思、 疑影、 疑猜、 疑龊、 疑狐、 疑念、 疑踪、 疑结、 疑阻、 疑冢、 疑敌、 疑人、 疑揣、 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