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1:12
“万里长征”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长达万里的长途行军”。在*历史上,特指1934年至193年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艰苦卓绝的行军,最终到达陕北延安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这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象征着共产党的坚韧不拔和革命精神。
在文学中,“万里长征”常被用来比喻任何漫长而艰难的旅程或过程。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需要极大毅力和耐力的长期任务。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历史和军事研究中,它特指上述历史**。
同义词:长途跋涉、艰苦行军、漫长旅程 反义词:短途旅行、轻松行程、短暂停留
“万里长征”这个词汇源于历史上的特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逐渐扩展,成为比喻任何漫长而艰难的旅程或过程的通用词汇。
在文化中,“万里长征”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名称,也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坚韧、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社会中被广泛推崇,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
提到“万里长征”,我联想到的是坚韧不拔和革命精神。这种联想让我感到鼓舞和激励,因为它代表了在逆境中坚持和奋斗的力量。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面临过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和坚持的项目,那时我常常用“万里长征”来激励自己,提醒自己要有耐心和毅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人生的万里长征中,每一步都铭刻着坚韧的足迹,每一程都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视觉上,我联想到的是红军在崎岖山路上的行军画面,听觉上,可能是风声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可以用“Odyssey”(奥德赛)来比喻,它源自希腊史诗,意味着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
“万里长征”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名称,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提醒我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坚韧和毅力。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文化和历史中的深远意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唐朝时期,诗人王昌龄漫游河西一带,亲眼目睹北方契丹人南下骚扰边疆,弄得民不聊生。他写《出塞》表达自己的不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希望朝廷派得力干将镇守边关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衣外曰表。-裏,衣内也。 、 《谷梁传·宣公九年》注-襦在裏也。 、 《诗·小雅·小弁》-不罹于裏。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组词】
里衣、 里外发烧
3.
【长】
老,年高。
【引证】
《广雅》-长,老也。 、 《孟子》。注:“年长也。”-不挟长。 、 《庄子》-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 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 《国语》-齐侯长矣。
【组词】
长艾、 长没
年长,年龄较大。
【引证】
明·魏禧《大铁椎传》-长子灿七岁。 、 《醒世恒言》-弟辈衣食自足,不消兄长挂念。
【组词】
长君、 长德、 长贤、 长主、 长宾、 长年、 长郎
4.
【征】
(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 、 《尔雅》-征,行也。 、 《易·大壮》-壮于趾征凶。 、 《诗·小雅·小宛》-而月斯征。 、 《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先王卜征五年。 、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 古乐府《木兰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唐·李白《送友人》-孤蓬万里征。
【组词】
征鼙、 征衣、 征客、 征鸟、 征盖、 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