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4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41:10
“望重”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声望很高”或“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学术、职业等领域中因其成就、品德或地位而受到广泛的尊敬。
在文学作品中,“望重”常用来描述主角或重要人物的特质,如“他在学术界望重一时”。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他是个望重的老教授”来表达对某人的敬意。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医学等,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该领域内享有崇高声誉的专家。
同义词:
反义词:
“望重”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望”指的是声望或名声,“重”则表示重要或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和有德行的人是一种美德。因此,“望重”这个词在描述那些在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声望的人时,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望重”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尊敬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社会中做出重大贡献,或以其高尚品德影响他人的人物。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望重的老师,他的教诲和榜样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望重”:
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如一座灯塔,
望重于学术的殿堂,指引着迷航的船只。
想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讲台上,学生们肃然起敬,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望重”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庄重的演讲或讲座的声音。
在英语中,“望重”可以对应为“respected”或“esteemed”,这些词汇同样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望重”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还体现了对其品德和成就的尊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并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并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
1.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2.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