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2: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2:23
“俗语常言”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智慧的简短语句或说法。它们通常简洁明了,易于记忆,能够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和哲学思考。
俗语常言的词源多样,有的源自古代文献,有的来自民间传说,有的则是历史**的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语句在语言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一部分。
在**文化中,俗语常言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生智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社会交往中起到桥梁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俗语常言往往能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生活经验的共鸣。它们简洁而深刻,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长辈用俗语常言来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些智慧的结晶让我受益匪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思绪如潮,‘知足者常乐’,心中自有一片天。”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树下讲述着俗语常言,周围的人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这幅画面充满了智慧和宁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被称为“proverbs”或“sayings”,它们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相似的功能和意义。
俗语常言是语言的精华,它们简洁而深刻,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传递智慧和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俗语常言能够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岂不闻俗语常言,酒解愁肠。
~,鬼行地中,如鱼行水中;鬼不见地,亦如鱼不见水。
1.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
2.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
3.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