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2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23:13
词汇“再刖”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再刖”进行分析:
“再刖”字面意思是指再次砍断或截断。其中,“再”表示又一次、再次,“刖”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砍去脚的刑罚。因此,“再刖”可以理解为再次执行这种刑罚。
由于“再刖”是一个古雅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用以描述严厉的惩罚或极端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史或古代刑罚研究中,可能会提及“再刖”这一概念。
“再刖”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刖”最早见于《周礼》,是一种古代的刑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刑罚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减少,因此“再刖”这一词汇也逐渐淡出日常语言使用。
在古代**,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权威的重要手段。“再刖”作为一种极端的刑罚,反映了当时法律的严酷性和对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提到“再刖”,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残酷刑罚和严苛的法律制度,带来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反应。
由于“再刖”是一个古雅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法律或历史时,可能会遇到这一概念。
在创作古代背景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再刖”来描绘一个极端的刑罚场景,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紧张氛围。
结合古代刑罚的图片或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再刖”的残酷性。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法庭的审判声或受刑者的哀嚎。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极端刑罚也有存在,如古罗马的“钉***”等,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再刖”作为一个古雅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法律和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不常使用,但了解其含义和背景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再】
(会意。小篆:从一,冓(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再,一举而二也。 、 《周礼·司刺》-再刺再宥再赦。 、 《周礼·巾车》-樊缨十有再就。 、 《礼记·玉藻》-酒肉之赐弗再拜。 、 《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过言不再。 、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再战而烧夷陵。 、 《后汉书·张衡传》-再迁为太史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枪再击。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再则曰老大帝国。
【组词】
再录一堂、 再速、 再二、 再之、 再眠
2.
【刖】
(形声。从刀,月声。本义:断足。古代的一种酷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刖,绝也。 、 《广雅》。假借为“蚏”-刖,断也。 、 《说文》-蚏,断足之刑也。 、 《周礼·司刑》。注:“断足也。周改髌作刖。”-刖五百。 、 《左传·庄公十六年》-刖强鉏。 、 《史记》-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
【组词】
刖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