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5:2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5:24:00
怵惕(chù t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恐惧、害怕。怵,指的是因害怕而心惊;惕,意味着警惕、小心。两者结合,怵惕形容的是一种深切的恐惧感或警觉状态。
怵惕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在面对危险或不确定情况时的内心活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可能因为其较为文雅和书面化。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怵惕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反应或作品的情感深度。
怵惕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怵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心惊也”,惕字则有“敬也”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怵惕逐渐被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危险或不确定情况时的内心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怵惕常与儒家思想中的“慎独”相联系,强调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警惕和自我反省。在现代社会,怵惕可能被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社会压力或个人挑战时的内心反应。
怵惕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深沉的、几乎是不安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在黑暗中独自行走,或是面对未知时的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我的表达,使我更加谨慎和深思熟虑。
在我的生活中,怵惕这个词曾在一次公开演讲前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和恐惧,但正是这种怵惕让我更加专注于准备和练*,最终帮助我成功地完成了演讲。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怵惕:
夜深人静,星光稀疏,
心中怵惕,步履蹒跚。
未知的前方,黑暗无边,
唯有心中的灯,照亮前行。
怵惕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黑暗的森林、寂静的夜晚和心跳的声音。视觉上,可能是模糊的树影和微弱的月光;听觉上,可能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自己的心跳声。
在英语中,怵惕可能对应于“apprehension”或“uneasiness”,这些词汇也表达了类似的恐惧和不安的情感状态。然而,怵惕在中文中更具有文学性和深沉感,而英语中的对应词汇可能更加通用和直接。
怵惕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学价值。它不仅描述了一种恐惧和警觉的状态,还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挑战时的内心活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怵惕这个词提醒我要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变化,并在表达时更加细腻和深刻。
1.
【怵】
(形声。从心,术声。本义:恐惧,害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怵,恐也。 、 《广雅》-怵,惧也。 、 《庄子·应帝王》-劳形怵心者也。 、 张衡《西京赋》-怵悼栗而耸兢。 、 《孟子·公孙丑上》-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组词】
怵栗、 怵悸、 怵怵
2.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