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14:1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4:13:35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梅伯死~,有何惜哉?
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
【轻】
(形声。本义:车名)。
轻车。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轻本车名,故字从车。引申为凡轻重之轻。”-轻,轻车也。 、 《周礼·车仆》-轻车之萃。谓驰敌致师之车也。 、 《战国策·齐策》-使轻车锐骑冲雍门。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鸿】
(形声。从鸟,江声。本义:大雁)。
同本义 。雁属中类似天鹅的大型种类旧时的泛称。
【引证】
《说文》-鸿,鹄也。 、 《易·渐》-鸿渐于干。 、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
【组词】
鸿冥、 鸿飞、 鸿爪、 鸿渐、 鸿嗷
4.
【毛】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 《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不获二毛。 、 《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 、 《素问·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毛物。 、 《周礼·校人》-毛马而颁之。 、 《诗·小雅·信南山》-以启其毛。 、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 《韩非子·五蠹》-胚不生毛。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 、 唐·李朝威《柳毅传》-大小毛角。 、 《资治通鉴·唐纪》-矢如猬毛。 、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毛女、 毛连、 刚毛、 毫毛、 毛笔、 毛羽、 毛戴、 毛脉、 毛悚、 毛蓬蓬、 毛楂楂、 毛发不爽、 毛耸
1、"轻于鸿毛"中的"鸿毛"指的是大雁的羽毛。鸿是古代对大雁的称呼,毛则指羽毛。通过这个成语表达事物的轻微程度,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是非常轻的,也可引申为轻视。
2、在古文中,"鸿毛"常被用来象征轻微、微不足道的事物。它强调了大雁毛的轻盈与非重要性。
3、此外"鸿"亦可泛指一种大鸟,常用于形容大的、远行的鸟类,体现出传统文学中对鸟物的描绘与象征。
4、整体来看,"轻于鸿毛"的典故展现了汉语中对重量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并反映出古人对于物质轻重的哲学思考。
5、最后,这个成语在后来不断被引用,成为对比事物轻重复杂性的惯用说法。
1、这件事对我而言轻于鸿毛,不值一提。
2、她的意见我觉得轻于鸿毛,并不会影响我的决定。
3、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个错误简直轻于鸿毛。
4、即使是巨额财富,在真爱面前也不过轻于鸿毛。
5、这场争论在国家利益面前简直是轻于鸿毛。
1、探讨"轻于鸿毛"成语的使用和文化意义,可以了解古人如何看待轻重、价值与意义。
2、进一步研究可以涉及成语与汉字的关系,例如"鸿"字的来源及其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3、可以考虑成语中提到的动物是否有其他文化象征,比如大雁在秋天迁徙中代表的团结与自由。
4、研究汉代对鸟类等生物的分类和描述,可以帮助理解古文中对这些动物的文化态度。
5、探讨在现代中如何运用"轻于鸿毛"于生活、工作、社交中的心理影响与阐释。
“彼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重于千钧,何以动之。”
“看重之事,其实轻于鸿毛。”
“度月轻于鸿毛,追云重于泰山。”
“君子之交淡如水,轻于鸿毛,岂敢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