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4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43:42
词汇“回决”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回绝”的误写或方言表达。为了确保分析的准确性,我将基于“回绝”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回绝”是一个动词,字面意思是拒绝接受或同意某事。它通常用于表示对请求、提议或邀请的否定回应。
“回绝”一词源于汉语,其中“回”表示返回或否定,“绝”表示断绝或终止。在古代汉语中,“回绝”可能更多用于书面语,而现代汉语中则广泛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在**文化中,回绝通常需要考虑礼貌和面子问题。直接回绝可能会被视为不礼貌,因此人们往往采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拒绝。
“回绝”往往带有一种拒绝和否定的情感色彩,可能会让人感到失望或尴尬。在某些情况下,回绝也可能代表个人的原则和立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回绝他人的请求或邀请,这需要我们平衡礼貌和诚实。例如,回绝一个不感兴趣的聚会邀请,可以保持个人时间和空间的自主性。
在诗歌中,“回绝”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坚定的态度或情感,如:
月光下,我回绝了夜的邀请,
选择了孤独的星辰,
在寂静中寻找自己的声音。
“回绝”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坚定但礼貌的手势,或者是一个平静但坚定的声音。视觉上,可能是一个人轻轻摇头或摆手的动作。
在英语中,“回绝”可以对应为“reject”或“decline”。不同文化中,回绝的方式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回绝”是一个在日常交流中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个人的选择和立场,也涉及到社交礼仪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回绝”对于建立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
1.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回,转也。 、 《诗·大雅·云汉》-昭回于天。 、 《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 《淮南子·本经》-诡文回波。 、 《汉书·叙传》-畔回穴其若兹兮。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 唐·杜枚《阿房宫赋》-廊腰缦回。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
【组词】
回湍、 回倒、 回纡、 回极
2.
【决】
(形声。从水,夬(guài)声。本义: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
同本义。
【引证】
《史记·河渠书》-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 、 《说文》-决,行流也。 、 《说文通训定声》-人导之而行曰决,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决。 、 《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 《孟子》-决之东方而东流。 、 《汉书·沟洫志》-治水有决河深川。 、 《韩非子·初见秦》-决水而灌之。 、 《史记·秦始皇纪赞》-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 、 《韩非子·五蠹》-鲧禹决渎。 、 、
【组词】
决江、 决汩、 决子军、 决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