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0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8:59
处身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置身于某个地方或情境中”。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或物体所处的位置或环境。
“处身”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处”和“身”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处”常指位置或状态,“身”指身体或自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处身”逐渐演变为表示“置身于某个地方或情境中”的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处身”常与个人的修养和处世态度相关联。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处身立世”,即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保持良好的品德。
“处身”这个词给人一种稳定和安定的感觉,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未知或不熟悉环境的担忧和不安。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处身于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需要适应新的同事和任务,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了“处身”的挑战和成长。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处身”:
处身于这片静谧的森林, 我的心随风飘荡, 寻找那失落的旋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广阔的草原上,感受自然的宁静;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轻柔的钢琴曲,表达身处宁静之地的平和心境。
在英语中,“处身”可以对应为“be in”或“find oneself in”,如“He found himself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处身”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指物理位置,还涉及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处身”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处境。
1.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