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3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37:05
“日昼”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白天或日间的时段。它由“日”(太阳,代表白天)和“昼”(白天)两个字组成,合起来强调了白天的概念。
在文学作品中,“日昼”可能用来描绘一个明亮、活跃的场景,如“日昼下的田野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白天”或“日间”。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可能会使用“日昼”来指代一天中太阳升起到落下的时间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语气的不同。例如,“日昼”可能带有更强烈的白天感觉,而“白天”则更为通用和常见。
“日昼”这个词源自古汉语,其结构体现了汉字的表意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特定语境中仍能见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日昼”可能与勤劳、活力等正面形象相关联,因为白天是工作和活动的主要时段。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可能与农村生活更为相关,因为农民的工作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昼的长短。
“日昼”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阳光、温暖和活力。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日昼”这个词,但如果我在描述一个充满活力的白天场景时,这个词可能会很合适。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日昼之下,万物生长,阳光洒满大地,带来无尽的希望。”
视觉上,“日昼”可能让人想到明亮的阳光、蓝天和白云。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鸟鸣、风声和人们的欢笑声。
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可能是“daytime”或“daylight”,它们在语境和使用上与“日昼”相似,但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日昼”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增加文本的文学性和深度。
1.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2.
【昼】
(会意。从日,从畫(画)省。从日,表示太阳。从畫,表示一种界限。本义:白天。与“夜”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昼,明也。日之出入,与夜为介。 、 《周髀算经》-昼者,阳。 、 《易·系辞》。注:“乾为昼。”-昼夜之象也。 、 吴均《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组词】
昼日昼夜、 昼夕、 昼眠、 昼锦、 昼暮、 昼宵、 昼景、 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