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3:4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3:43:24
“一千八百担”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千八百个担子。在古代**,“担”是一种重量单位,通常用来衡量粮食或其他物品的重量。一个担大约等于100斤(约50公斤),因此“一千八百担”大约相当于180,000斤(约90,000公斤)。
在文学作品中,“一千八百担”可能用来形容大量的粮食或其他物资,强调其数量之庞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历史、农业或经济的话题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农业经济学或历史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具体描述某个时期的粮食产量或贸易量。
“担”作为重量单位,起源于古代的度量衡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单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在描述历史或传统农业生产时仍会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粮食是生存的基础,因此描述大量粮食的词汇往往带有积极的意义,象征着富足和繁荣。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给人以满足和安心的感觉。在历史背景下,它也可能唤起对古代农业社会的怀旧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传统农业时,它是一个精确且生动的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一千八百担的稻谷,金黄铺满田野,丰收的喜悦,在农人的心中荡漾。”
想象一片金黄的稻田,农人们忙碌的身影,以及丰收时欢快的歌声,这些都是“一千八百担”可能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大量的物品或粮食。
“一千八百担”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语境下,它能够提供精确且生动的描述。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千】
(形声。从十,人声。本义:数目。十百为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千,十百也。
【组词】
千夫、 千门、 千社、 千祀、 总数为一千、 千乘、 千载
比喻数甚大;许许多多。
【引证】
陆机《文赋》。注:光色盛貌。”-清丽千眼。
【组词】
千千、 千般、 千寻、 千钟、 千万劫、 千式百样、 成千上万、 白发三千丈、 千丁、 千人坑、 千山、 千百、 千帆、 千和、 千指、 千品、 千度、 千衲、 千骑、 千颦
3.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4.
【百】
(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本义:数词)。
十个十。一百,100。
【引证】
《说文》-百,十十也。 、 《淮南子·时则》-律中百钟。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百辆之迎、 百日、 百户
5.
【担】
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
【引证】
《楚辞·哀时命》。注:“荷曰担。”-负担荷以丈尺兮。 、 宋·欧阳修《归田录》-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组词】
挑担;担仗、 担头、 货郎担
中国重量单位。旧制一百斤为一担,今以百市斤为一市担。
【引证】
李颀《别梁鍠》-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担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