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1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14:55
“出师有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出征或行动有正当的理由或名义。基本含义是指做某件事情有充分的理由或正当的名义,通常用来形容行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在文学作品中,“出师有名”常用于描述历史**或战争,强调行动的正义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有充分理由的行为,不限于军事或政治领域。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国际关系,这个词汇强调行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同义词“名正言顺”和“理直气壮”都强调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但“名正言顺”更侧重于名义上的正当,而“理直气壮”则强调理由的充分和气势的强硬。反义词则表示行为缺乏正当理由或目的不明确。
“出师有名”源自**古代的军事用语,最初用于描述军队出征时的正当理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应用范围扩大,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也用于形容各种有正当理由的行为。
在文化中,“出师有名”强调的是行动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这与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义”和“礼”有关。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评价历史或个人行为,强调行为的道德和法律基础。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正义和合法的行为。它鼓励人们在行动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和正当的名义,这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是值得推崇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出师有名”来形容那些有充分理由的行为,比如在工作中,如果一个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我可以说这个项目是“出师有名”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出师有名,正义之师, 行路有光,不惧黑暗。”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军队出征的画面,旗帜飘扬,士兵们士气高昂。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激昂的进行曲,象征着正义和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have a just cause”或“to have legitimate reasons”,都强调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出师有名”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强调了行为的正当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正义和合法性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赵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方算出师有名。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3. 【有】
4.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