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5:46
“伥鬼”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民间传说。字面意思是指被吃掉后,灵魂不散,反而帮助**诱捕其他人的鬼魂。基本含义是指那些被恶势力所控制,反过来助纣为虐的人。
“伥鬼”一词源自**古代的民间传说,最早见于《搜神记》等古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从字面上的鬼魂形象,演变为比喻那些被恶势力所控制的人。
在**文化中,“伥鬼”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被恶势力所利用,强调个人应保持独立和正义。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常被用来批判那些在权力结构中助纣为虐的行为。
“伥鬼”这个词带有一种负面和悲观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被控制、无自主性的状态。它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要保持清醒和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因为利益或压力,最终成为了他们原本反对的势力的帮凶。这种情况下,“伥鬼”这个词就能很好地描述他们的状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伥鬼”:
在黑暗的森林里,伥鬼徘徊,
他们的灵魂被虎吞噬,无法归来。
他们引诱着无辜的旅人,
在夜幕下,他们的罪行无人知晓。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黑暗森林中,伥鬼引诱旅人的画面。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阴森、低沉的音乐来配合这种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伥鬼”的词汇,但类似的主题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如西方文化中的“魔鬼的仆人”等概念。
“伥鬼”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和社会。
1.
【伥】
(形声。从人,长声。本义: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伥,狂也。俗字作猖。 、 《离骚》-何桀纠之昌披兮。(以昌为之。) 、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伥,狂。”-号为“伥子”。
2.
【鬼】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鬼,人所归为鬼。 、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 《易·睽》-载鬼一车。 、 《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 、 《淮南子·本经》-苍颉作书鬼夜哭。 、 《楚辞·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林觉民《与妻书》-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组词】
鬼伯、 鬼雄、 鬼物、 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