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0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8:51
“五杂俎”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文献,主要用于描述杂乱无章、内容繁杂的事物或文章。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五种杂乱的东西”,其中“五”在这里不一定指具体的五种,而是泛指多种。
在文学作品中,“五杂俎”常用来形容文章内容杂乱,缺乏条理。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古代文献研究或文学批评中,可能会提及这个词来评价某篇文章的结构或内容。
“五杂俎”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具体出处和最初的使用情况已难以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较少见到其身影,但在某些学术讨论或古文研究中仍会被提及。
在**古代文化中,文章的条理性被高度重视,因此“五杂俎”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当时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要求。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体现了对文章质量的一种评价标准。
“五杂俎”这个词给人一种混乱、无序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杂乱的书桌、无序的思维或混乱的计划。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一种轻微的焦虑或不适。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整理旧书时遇到过一些古代文献,其中有些文章被标记为“五杂俎”,这让我对古代文人的写作风格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书页翻飞如五杂俎,思绪飘渺似云烟。”
视觉上,“五杂俎”可能让人联想到杂乱的文件堆、无序的书架;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嘈杂的市集声或混乱的讨论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mishmash”或“hodgepodge”,也能传达类似的杂乱无章的意思。
“五杂俎”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对文章结构的一种评价标准,也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语言的演变。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3.
【俎】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为俎孔硕。 、 《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 《山海经·海外西经》-祭操俎。 、 《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 、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组词】
俎几、 俎拒、 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