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8:16
词汇“[厮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厮并]”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厮并]”的字面意思是指互相争斗、打斗。在古代文献中,它常常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激烈冲突或战斗。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我们可以看到“[厮并]”的使用。在这些作品中,它通常用来描述战场上的激烈战斗或武将之间的对决。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打架”、“争斗”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厮并]”的词源较为古老,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见到。
在古代社会,武力和战斗是解决冲突的重要手段,因此“[厮并]”这样的词汇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厮并]”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激烈和暴力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血腥和残酷。在现代社会,这样的词汇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警惕和不安。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使用“[厮并]”这样的词汇。它更多地出现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对于普通人的日常交流并不适用。
在诗歌或故事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厮并]”融入到描述古代战争或武将对决的场景中,以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结合古代战争的图片或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厮并]”这个词汇所描绘的场景。同时,古代战争的音效和背景音乐也能增强我们对这个词汇的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与“[厮并]”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fight”、“battle”等可以传达相似的意思。
“[厮并]”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色彩的词汇,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特征。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已经非常有限,但它仍然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
1.
【厮】
(从广,斯声。广(yǎn),就山崖作成的房子。厂(hǎn)山石之崖。“斯”也有表义作用。《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颜师古注:“厮,析薪者。”“斯、析”都有“劈开”义。本义: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服杂役者)。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苏秦传》。正义:“谓炊烹供养杂役。”-厮徒十万。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舆之卒。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 、 《战国策·韩策》-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在其中矣。
2.
【并】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 、 《仪礼·乡射礼》-並行。 、 《礼记·儒行》-並立则乐。 、 《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尧舜。 、 《礼记·玉藻》-並纽约用组。 、 《诗·齐风·还》-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 《文心雕龙·附会》-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 、 《韩非子·难势》-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
【组词】
并列;并肩作战;并介、 并夹、 并封、 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