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3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36:35
“伏羲”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据《史记》等古籍记载,伏羲是古代华夏族的领袖,他教民渔猎、畜牧,发明八卦,制定婚姻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伏羲常常被描绘为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如《山海经》等古籍中对他的描述。在口语中,提及伏羲可能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华文明的根源。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神话学,伏羲的研究则更加深入和系统,涉及其历史地位、文化影响等多方面。
同义词:神农、黄帝(都是**古代传说中的文化英雄) 反义词:无(伏羲作为特定历史人物,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伏羲的名字最早见于《尚书》等古代文献,其形象和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丰富和完善。在古代,伏羲被视为天地之始,万物之祖,其形象和故事在民间传说和文人笔下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伏羲在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智慧和文明的象征。在的传统节日和仪式中,伏羲的形象和故事常常被用来教育后代,传承文化。
伏羲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给人以庄重、神圣的感觉。提及伏羲,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智慧、创造力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在**的教育体系中,伏羲的故事常常被作为历史和文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伏羲画卦,启文明之光,照耀千古,智慧之源。”
伏羲的形象常常与古代的图腾、壁画等视觉元素联系在一起,给人以古朴、神秘的感觉。在音乐中,可能会联想到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的悠扬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伏羲这样的人物可能是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的文化英雄),他们在各自文化中都扮演着文明开创者的角色。
伏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不仅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日常语言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作用。通过对伏羲的学*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特点。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羲】
(形声。从兮,义(yì)声。本义: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羲,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