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7:00
词汇“叛败”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组合词,由“叛”和“败”两个字组成。我们可以分别分析这两个字的含义,然后再尝试理解“叛败”作为一个整体的可能含义。
结合这两个字,叛败可能指的是在背叛之后遭遇的失败,或者因为背叛行为导致的失败结果。
在文学作品中,“叛败”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角色因为背叛而最终失败的情节。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使用,通常会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在专业领域,如历史或政治学中,可能会用来分析某些政治**或军事行动中的背叛与失败。
“叛”和“败”都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它们的含义在历史长河中相对稳定。组合成“叛败”这样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可能是特定语境下的创造性使用。
在强调忠诚和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叛败”这样的词汇可能会被特别强调,因为它触及了忠诚与背叛的核心议题。
“叛败”通常会引发负面情感,如失望、愤怒和悲伤。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背叛者的孤独和最终的失败。
由于“叛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经历中可能不太容易遇到直接相关的情境。但如果有人经历过信任的人背叛,并因此遭遇失败,这个词可能会在描述这种经历时被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叛败”来象征人性的阴暗面或历史的悲剧:
在背叛的阴影下,
英雄的剑也黯然失色,
叛败的风,吹散了荣耀的尘。
视觉上,“叛败”可能让人联想到破碎的镜子或断裂的剑,象征着信任的破裂和力量的丧失。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起沉重的叹息或战场的哀鸣。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叛败”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组合来表达。
“叛败”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它触及了人类情感和道德判断的核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情感色彩。
1.
【叛】
(形声。从反,半声。本义:背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叛,乱也。 、 《楚辞·逢纷》-信中涂而叛之。 、 《左传释例》-叛者,反背之辞也。 、 《汉书·五行志》-侯不朝,兹谓叛。 、 《公羊传·定公八年》-叛者五人。 、 《史记·项羽本纪》-天下皆叛之。
【组词】
众叛亲离;反叛、 叛道、 叛败、 叛镇、 叛附、 叛服、 叛降
零乱的。
【引证】
《文心雕龙》-约则义孤,博则辞叛。
2.
【败】
(会意。从贝,从攴。攴(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击的意思,汉字部首之一。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败,毁也。 、 《诗·大雅·民劳》-无俾正败。 、 《淮南子·说林》-若唇之与击,空柔相摩而不致败。 、 《吕氏春秋·尊师》-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 、 《韩非子》-法败则国乱。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败家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