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3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30:54
词汇“[尚书履]”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较为古雅或特定的词汇组合。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尚书履”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尚书的鞋子”或“尚书的职责”。在这里,“尚书”指的是古代**官职名,是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长官,负责国家行政事务。而“履”通常指鞋子,但在古文中也有履行、执行职责的含义。
在古代文献或历史语境中,“尚书履”可能指的是尚书执行其职责的行为,或者象征性地指代尚书这个职位。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历史研究、文学作品或特定的文化讨论中。
“尚书”一词源自**古代官制,而“履”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包括鞋子、履行等。这个词汇组合可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献中形成的,用以描述尚书的职责或行为。
在**古代社会,尚书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重要的行政工作。因此,“尚书履”可能象征着责任、权威和治理。
对于历史爱好者或学者来说,“尚书履”可能唤起对古代官制和政治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对于一般读者,这个词汇可能带来一种古雅和庄重的感觉。
(由于这个词汇较为古雅,个人应用可能较少,但可以想象在历史研究或文化交流中使用)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官制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尚书履”来增添历史氛围:
尚书履其职,日理万机忙。
朝堂议政事,夜读文书长。
(由于“尚书履”是一个文字概念,视觉和听觉联想可能较为抽象,但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朝廷的画作,或者一段描述古代官员工作的音乐)
(由于“尚书履”是一个特定于**古代文化的词汇,跨文化比较可能不太适用)
“尚书履”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官制和行政体系,也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在学和理解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化的精髓,并在语言表达中增添一份古雅和庄重。
1.
【尚】
(会意。从八,向声。本义:尚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尚,曾也。 、 《诗·王风·免爰》-尚无为。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3.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