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3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30:05
“曲终人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音乐演奏结束,听众散去。基本含义是指一个活动或聚会结束后,人们各自离开,场面变得冷清。
“曲终人散”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音乐文化,最初可能用于描述宫廷或贵族宴会上的音乐表演结束后,宾客们陆续离开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交活动的结束场景。
在**文化中,音乐和宴会是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曲终人散”不仅描述了一个物理过程,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交活动结束后的情感体验,如失落、孤独或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怀旧情感,让人联想到美好时光的流逝和人际关系的短暂。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因为一切终将结束。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家庭聚会后体验到“曲终人散”的感觉。当亲朋好友陆续离开,家里恢复平静时,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空虚和怀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光点点,
曲终人散,余音绕梁。
回忆如潮,涌上心头,
时光匆匆,不再回头。
想象一个空旷的音乐厅,灯光渐暗,观众席上空无一人,只有舞台上的乐器静静地摆放着。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曲终人散”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party is over”或“the show is over”,但这些表达没有“曲终人散”那种诗意和深沉的情感色彩。
“曲终人散”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个物理过程,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相聚的时刻,因为它们终将成为回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情感深度。
1.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2.
【终】
(形声。从糸(mì),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终,絿丝也。 、 《睡虎地秦墓竹简》-旋终在项。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4.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