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0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08:04
受知: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常见,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接受知识”或“被教导”。它强调的是被动接受知识或教育的过程。
在文学作品中,受知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接受教育或学过程中的心态和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学”、“受教”等词汇。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心理学,受知可能被用来探讨学*者的认知过程。
同义词:学*、受教、领悟 反义词:无知、愚昧、未受教
受知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受”和“知”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接受”和“知识”。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弟子接受师傅的教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被更常用的词汇如“学*”所替代。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受知**这个词汇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词汇不常使用,但它仍然承载着对知识传承的尊重和期待。
受知这个词汇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学*和成长的过程。它强调了知识的传递和接受,让人感到一种温暖和鼓励。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经常感受到受知的过程,无论是通过课堂学还是自我阅读,每一次知识的吸收都让我感到充实和满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受知:
在书页的海洋里,我受知,
每一行字,都是智慧的涟漪。
受知可以让人联想到图书馆的静谧,书页翻动的声音,以及知识的海洋。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坐在书桌前,专注地阅读和学*。
在英语中,受知可以对应为“acquiring knowledge”或“being educated”。在不同的文化中,对知识的尊重和学*的态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受知这个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受知这个词汇虽然不常使用,但它深刻地反映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的价值。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的热爱。
1.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