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3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32:40
假释是指在服刑期间,根据犯人的表现和法律规定,提前释放犯人,但犯人仍需遵守一定的条件和监督,直到刑期结束。这是一种司法制度,旨在鼓励犯人改过自新,同时减轻监狱系统的负担。
假释一词源自法语“parole”,意为“话语”或“承诺”。在19世纪,这一概念被引入英国和美国,作为一种改革监狱系统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假释制度逐渐完善,成为现代司法体系的一部分。
在许多社会中,假释制度反映了对于改造和重新融入社会的重视。它不仅关乎法律执行,也涉及道德和人道主义的考量。然而,假释也可能引发公众对于安全和社会正义的担忧。
假释一词可能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一方面,它象征着希望和重生;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引起对潜在风险的担忧。在个人层面,假释可能与改变、责任和自由等概念相关联。
在现实生活中,假释可能与个人或家庭成员的经历相关,如通过法律援助或社区服务接触到相关案例。这些经历可能加深对假释制度的理解和同情。
在诗歌中,假释可以被用来象征心灵的解放或道德的觉醒:
“在铁窗之后,心灵渴望假释, 每一滴悔恨的泪,都是通往自由的钥匙。”
假释可能与监狱的图像、铁窗、自由的鸟儿等视觉元素相关联。在听觉上,可能与监狱的门锁声、释放时的欢呼声等声音相关。
在不同文化中,假释的概念和实施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国家,假释可能更加严格和有限,而在其他国家,假释可能更加灵活和普遍。
假释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涉及法律和犯罪学的专业领域,也触及道德、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次问题。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假释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法律和社会的复杂性。
1.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
2.
【释】
(形声。从采(biàn),睪(yì)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 、 《仪礼·大射仪》-释获。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 《仪礼》-主人释服。
【组词】
释绂、 释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