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3:28
援例:指引用先前的例子或案例作为依据或证明。在法律、学术和日常讨论中,援例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用以支持观点或论点。
援例一词源于汉语,由“援”(引用、借助)和“例”(例子、案例)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逐渐扩大。
在**传统文化中,援例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论证方式,体现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援例在法律和学术领域尤为重要,是确保论证严谨性和权威性的关键。
援例往往给人一种权威和可信的感觉,因为它基于已有的证据或案例。然而,过度依赖援例也可能导致创新受限,因此在鼓励创新的环境中,适度使用援例是必要的。
在学术写作中,我经常援例前人的研究来支持我的论点,这不仅增强了我的论证力度,也帮助我建立了学术信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援例”:
历史的长河中,我援例那些闪光的瞬间,
如同星辰指引着夜行的旅人。
视觉联想:想象一位律师在法庭上翻阅厚厚的案例书,寻找可以援例的案例。 听觉联想:听到一位教授在讲座中引用经典研究的声音,强调援例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援例”可以对应为“cite an example”或“refer to a precedent”。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中,援例的使用和重要性也有所不同,例如,普通法系国家更依赖先例(precedent)。
援例是一种强大的论证工具,它帮助我们在讨论和写作中建立权威性和可信度。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援例的局限性,鼓励创新和原创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援例的技巧对于提升论证质量至关重要。
1.
【援】
(形声。从手,爰(yuán)声。本义:拉,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援,引也。 、 《诗·大雅·皇矣》-无然畔援。 、 《礼记·缁衣》-不援其所不及。 、 《礼记·中庸》-不援上。 、 《豆棚闲话》-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手援非正。 、 《左传》-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
【组词】
援及、 援推
2.
【例】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例,比也。 、 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举此以例其余。
【组词】
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类;列。
【引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组词】
不在此例;例及、 例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