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9:16
“捱三顶四”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多拥挤,秩序混乱,难以通行。字面意思是指在人群中前行时,不得不顶着前面的人,同时又被后面的人推挤。
“捱三顶四”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源自古代集市或庙会中人们拥挤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拥挤、混乱场景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集市和庙会是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在这些场合中交流、交易,因此“捱三顶四”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这些热闹场景的直观感受。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混乱、不便的状态。然而,对于喜欢热闹的人来说,也可能带有一种兴奋和期待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春节期间的火车站体验过“捱三顶四”的情景,那种拥挤和混乱让人印象深刻,但也体现了**人对团圆的重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节的火车站,捱三顶四的人群,每一颗心都向着家的方向。”
想象一下,在拥挤的火车站,人们的呼喊声、行李的碰撞声,以及人群中不断传来的“借过”声,这些都是“捱三顶四”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cked like sardines”,用来形容人们在拥挤的空间中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
“捱三顶四”这个成语虽然描述的是一种混乱的状态,但它也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真实体验。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描述周围的世界。
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着,众人捱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覆帐之后,宾客如市,捱三顶五,不得空闲。
1. 【捱】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顶】
(形声。从页(xié),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顶颠也。 、 《易·大过》-过涉灭顶。 、 《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肩高于顶。 、 清·方苞《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组词】
头顶;秃顶;顶光、 顶珠、 顶角、 顶颡、 顶老、 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 顶搭子 、 顶门上针、 顶虫、 顶疮、 顶发
4.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