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2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23:30
民族**: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由特定民族群体发起的,旨在维护或争取其民族权益、文化认同、政治地位或经济利益的集体行动或社会。这些可能包括政治抗议、文化复兴、经济独立追求等。
“民族**”一词源于对民族主义概念的深化理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这一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议题。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往往与民族认同危机、政治权力分配不均等问题紧密相关。它们在塑造国家历史和文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民族往往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如爱国主义、团结感或是对不公正的愤怒。它们也常常与特定历史或人物的记忆相连。
个人可能通过参与或支持民族*来表达对自身文化或民族的认同,或是通过学历史来理解这些**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民族**可以被描绘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如“民族的火焰在心中燃烧,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民族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旗帜、游行和,而听觉联想可能包括国歌、演讲和口号。
在不同文化中,民族的表达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国家,民族可能更侧重于个人自由和民主,而在亚洲或非洲,可能更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稳定。
民族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概念,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意义。了解和分析民族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也有助于我们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中促进理解和和谐。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族】
(会意。本义:箭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
3.
【运】
(会意。从辵(chuò),军声。本义:运行;运转;转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運,移徙也。 、 《易·系辞》-日、月运行。 、 《方言》。注:“犹行也。”-日运为躔,月运为逡。 、 《庄子·逍遥游》。简文注:“徙也。”-是鸟也,海运。 、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可运于掌。
【组词】
运衡、 运玑、 运斡、 运掌
4.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