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6:3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6:35:30
词汇“时揖”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
“时揖”字面意思是指在特定时刻或场合进行的揖礼。揖礼是**古代的一种礼节,通过特定的手势和身体动作表示尊敬或问候。
由于“时揖”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描述特定场合下的揖礼,如朝见**、祭祀等正式场合。
“时揖”一词可能源自古代礼仪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具体的礼仪形式逐渐淡出日常生活,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揖礼作为其中的一种,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敬他人的文化传统。
提到“时揖”,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重场合和礼仪之美,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生活中,“时揖”这一词汇很少直接应用,但在学***传统文化或参与古装剧表演时,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运用“时揖”这一词汇来描绘古代场景,增加作品的历史氛围。
结合古代宫廷剧的画面或古乐,可以更好地理解“时揖”这一词汇所蕴含的视觉和听觉元素。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礼仪行为,如日本的鞠躬礼,但具体的形式和含义会有所不同。
“时揖”这一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揖】
(形声。从手,咠(qì)声。本义:拱手行礼)。
同本义。
【引证】
《水浒全传》-自家拜揖,愿求恩官高姓大名。
【组词】
揖客、 揖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