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4:42: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4:42:26
出丧: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出殡,即将死者的遗体从家中或医院运送到墓地进行埋葬或火化的过程。它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描述丧葬仪式的一部分。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出丧”往往被用来描绘悲伤、庄严的场景,有时也用来象征生命的终结或家族的衰落。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出丧”可能被简化为“出殡”,用于描述具体的丧葬活动。
专业领域:在殡葬行业,“出丧”是一个专业术语,涉及到遗体处理、仪式安排等具体操作。
同义词:出殡、送葬、发丧
反义词:迎亲、庆生(这些词汇与“出丧”形成鲜明对比,分别代表喜庆和生命的开始)
“出丧”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组合“出”表示离开,“丧”表示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实践和象征意义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出丧”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仪式,涉及到家族、社区的参与和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它不仅是对死者的最后告别,也是生者表达哀思、维系社会关系的方式。
“出丧”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沉重、悲伤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感。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参与或见证“出丧”仪式的经历,这些经历往往深刻影响着个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
在诗歌中,可以将“出丧”作为象征,表达对逝去时光的哀悼,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视觉上,“出丧”可能让人联想到黑色的丧服、哀伤的面孔和缓缓前行的队伍。听觉上,可能伴随着哀乐和哭泣声。
在不同文化中,丧葬仪式的具体名称和实践有所不同,但“出丧”这一概念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对应,如西方的“funeral procession”。
“出丧”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描述丧葬过程的词汇,也是连接生与死、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汉语的文化内涵。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