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36: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36:57
“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描述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一种时间划分方法。它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为三个候,共计72个候。每个候大约持续五天,用以描述这五天内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现象。
“七十二候”源自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是古人观察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的经验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被系统化,并记录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古籍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十二候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参考,也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
提到“七十二候”,我联想到的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细致体验。这种对时节变化的敏感和记录,让我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
在我的生活中,了解七十二候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时节变化,无论是安排户外活动还是调整饮食起居,都能更加顺应自然规律。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分时节,七十二候轮转,花开满园,岁月静好。”
想象一幅画面:春分时节,花开满园,鸟语花香,这正是七十二候中“春分三候”的生动写照。
在其他文化中,虽然没有“七十二候”这一具体概念,但许多文化都有类似的时节划分方法,如西方的四季划分和印度的六季划分。
“七十二候”不仅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时间划分方法,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文化传承。它让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1.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2.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3.
【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加一的和。
【引证】
《说文》-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 、 《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因二以济民行。 、 《论语·公冶长》-赐也闻一以知二。 、 《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组词】
二加四得六、 二府、 二太爷、 总数为二、 二形、 二难、 二仪、 二纪、 二氏、 二军、 二南、 二星、 二天
4.
【候】
(形声。古文作“矦”。从人,侯声。本义:守望;侦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矦,伺望也。 、 《广雅·释诂三》-矦,覗也。 、 《周礼·遗人》。注:“楼可以观望者也。”-市有候馆。
【组词】
候馆、 候楼、 侯遮、 候徼、 候车
1. 【七十二】 古以为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亦用以表示数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