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0:0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0:06:39
年逾不惑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年龄超过了四十岁”。在中文里,“不惑”指的是四十岁,源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四十而不惑”,意味着人到四十岁,对人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再轻易迷惑或困惑。
在文学作品中,“年逾不惑”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成熟和智慧,如:“他年逾不惑,经历丰富,处理事情更加从容不迫。” 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年龄状态,如:“她年逾不惑,但看起来依然年轻。” 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讨论中年人的心理状态或社会角色。
同义词:中年、不惑之年、四十岁以后 反义词:青年、少年、未成年
“年逾不惑”源自儒家经典《论语》,其中“四十而不惑”是孔子对自己人生阶段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四十岁以上的人。
在**文化中,四十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生命阶段,象征着成熟和稳定。社会普遍认为,人到四十岁,应该对家庭和社会有更深的责任感和贡献。
这个词汇给人以稳重、成熟和智慧的联想。它可能让人想到那些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依然坚韧不拔的人。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形容自己的父母或长辈,如:“我的父亲年逾不惑,他的人生经验非常丰富。”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年逾不惑心未老,岁月如歌谱新章。”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位中年人沉稳的面容和深邃的眼神。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稳而有力的声音。
在西方文化中,四十岁可能没有像在**文化中那样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但“middle age”(中年)这个词同样用来描述这个年龄段的人。
“年逾不惑”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年龄阶段,更承载了成熟、智慧和责任的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表达中年人的特点和情感。
次年登进士,为庶常,显重于词林,其年且逾不惑久矣。
吴可读再放诞豁达,也不能无惭,想想~,功名未立,有负老母的殷望,不可为人!
1.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2.
【逾】
(形声。从辵(chuò),俞声。本义:越过,经过)。
同本义。
【组词】
逾迈、 逾墙钻穴、 逾墉、 逾墙、 逾假不归、 逾轨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惑】
(形声。从心,惑声。本义:疑惑,分辨不清)。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内惑于郑袖。 、 唐·李朝威《柳毅传》-为奴婢所惑。
【组词】
惑眩、 惑疾、 惑变、 惑易、 惑志、 惑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