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5:51
“低声哑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说话声音低沉且带有沙哑的特征。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因为身体不适、疲劳或情绪低落而导致的说话声音变化。
在文学作品中,“低声哑气”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如悲伤、疲惫或病痛。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人说话的声音听起来不太健康或情绪不佳。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声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的声音特征或病理状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的不同,例如“沙哑”可能更偏向于描述声音的粗糙感,而“低声哑气”则更强调声音的低沉和无力感。
“低声哑气”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低声”和“哑气”两个词组合而成,描述的是声音的特征。在汉语中,这类描述声音特征的词汇历史悠久,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类词汇的使用也逐渐丰富和细化。
在**文化中,声音的特征常常与人的健康状况和情绪状态相关联。因此,“低声哑气”这样的词汇在描述人物状态时具有较强的文化色彩,反映了人们对声音与情感、健康之间关系的认识。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同情和关心,因为它通常与不适或痛苦相关联。在表达时,使用“低声哑气”可以有效地传达出说话者的脆弱和需要关怀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因为连续加班,声音变得低声哑气,这让我意识到他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从而更加关心他的健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他的低声哑气,如同秋风中的落叶,轻轻诉说着无尽的疲惫。”
想象一个疲惫的旅人,在夜晚的篝火旁低声哑气地讲述他的故事,这样的场景会带来一种温暖而又忧郁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oarse and soft-spoke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状态是相似的。
“低声哑气”这个词汇在描述声音特征时非常形象,它不仅能够传达出声音的物理特性,还能够反映出说话者的情感状态和健康状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陈颜低声哑气答道:‘本县知县相公,在此拜方义士。’
1. 【低】 (形声。从人,氐(dǐ)声。本义:下,与“高”相对)。 同本义。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哑】
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
【引证】
《史记·刺客传》-吞炭为哑。
4.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