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0:3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0:32:57
民淳俗厚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民众淳朴,风俗厚重”。这个成语形容一个地方的民众性格纯朴,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之间关系和谐,道德水平高。
在文学作品中,民淳俗厚 常用来描绘理想化的乡村或古代社会,强调其淳朴和和谐。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赞美某个社区或地区的良好风气。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人类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
同义词:民风淳朴、风俗淳厚、民风朴实 反义词:民风败坏、风俗浮华、民风狡诈
民淳俗厚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描述传统或理想化社会时仍被使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淳俗厚 被视为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它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治”相呼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的道德秩序。
这个词汇给人以温暖、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它激发了对简单、纯朴生活的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民淳俗厚的小镇度过了一个暑假,那里的居民热情好客,邻里关系紧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民淳俗厚的村庄, 时光缓缓流淌, 邻里间的笑声, 是岁月最美的乐章。”
想象一幅画面:夕阳下的村庄,炊烟袅袅,孩子们在田间嬉戏,老人们在树下聊天。这样的场景与民淳俗厚 的意境相契合,带来宁静和温馨的视觉与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imple and honest folk" 或 "a close-knit community",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传达了类似的淳朴和社区和谐的概念。
民淳俗厚 这个成语不仅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述,也是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尽管这样的状态可能难以完全实现,但它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纯朴和善良。
海东之邑,闻有民淳俗厚如邹、鲁者,必张氏之化也欤。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淳】
(形声。(zhūn)本义:浇灌)。
敦厚;质朴;朴实。
【引证】
《淮南子·齐俗》-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
【组词】
淳良、 淳古、 淳和、 淳风、 淳粹
3.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
4.
【厚】
(会意。从厂(hǎn),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地壳厚。与“薄”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正月》-谓地盖厚。 、 《礼记·乐记》。注:“深厚,山川也。”-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崩。 、 《素问·王常政大论》-见于厚土。
【组词】
厚土、 厚地、 厚坤、 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