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0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08:05
词汇“灵武之役”是一个特定历史的名称,它指的是在历史上发生的一场战役。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灵武之役”字面意思是指发生在灵武地区的一场战役。灵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地名,而“之役”则是指一场战斗或战役。
在文学作品中,“灵武之役”可能被用来描述历史背景或战争场景,增强故事的历史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军事学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标签。
同义词:灵武之战、灵武战役 反义词:和平协定、停战协议(这些词汇与战争相对,不是直接的反义词,但代表了战争的对立面)
“灵武之役”作为一个历史的名称,其词源直接关联到具体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历史战役常常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灵武之役可能被用来讨论历史教训、军事策略或民族精神。
提到“灵武之役”,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英雄的牺牲以及历史的沧桑,带来一种沉重和敬畏的情感。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参与过与历史相关的活动或研究,可能会在讨论历史**时使用到“灵武之役”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可以使用“灵武之役”来描绘战争的场景和历史的回响。
结合历史纪录片或战争电影,可以更好地理解“灵武之役”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战鼓声、士兵的呐喊和战场的尘土。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类似历史**来探讨战争和历史的普遍性。
“灵武之役”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对于理解*历史和军事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
1.
【灵】
(形声。从巫,靈(líng)声。本义:巫)。
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
【引证】
《说文》-灵,灵巫也。以玉事神。 、 《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 、 《楚辞·云中君》-灵连踡兮既留。 、 屈原《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胶。
【组词】
灵子
2.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