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26: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6:57
词汇“火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在中文语料库中很难找到具体的定义和用法。然而,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来推测和分析这个词汇。
“火烔”由两个汉字组成:“火”和“烔”。其中,“火”通常指的是火焰或火光,而“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可能是一个生僻字或方言字。根据字典解释,“烔”可以指火焰旺盛的样子,或者指火光闪烁的样子。因此,“火烔”可能指的是火焰旺盛、火光闪烁的状态。
由于“火烔”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为了形容火焰的强烈或壮观。在口语或方言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火势旺盛的情况。
由于“火烔”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很难找到实际的例句。以下是一些假设的例句:
由于“火烔”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某个地区方言中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频率降低,逐渐变得不为人知。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火焰可能象征着生命、热情或毁灭。如果“火烔”在这些文化中被使用,它可能承载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火烔”可能会引起对火焰的强烈印象,联想到温暖、光明或危险。这种词汇可能会激发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感。
由于“火烔”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火烔”来形容一场壮观的篝火或火山爆发,以此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视觉效果。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看到火焰旺盛、火光闪烁的场景,听到火焰燃烧的声音,这些都能增强对“火烔”这个词汇的直观感受。
由于“火烔”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难以比较。
“火烔”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可以作为一个形容火焰旺盛的词汇来使用。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生僻词汇可以增加词汇量,丰富表达方式。然而,由于其使用频率低,实际应用价值有限。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烔】 火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