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8:54
保证书:一份正式的书面文件,由一方(保证人)向另一方(受益人)承诺,在特定情况下履行某种义务或责任。这种文件通常用于法律、商业或个人事务中,以确保某种承诺的履行或责任的承担。
保证书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文件,当时的保证书更多是口头承诺,后来逐渐演变为书面形式,以提供更正式和可追溯的证据。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保证书的形式和内容也变得更加规范和详细。
在许多文化中,保证书被视为一种正式的承诺方式,具有法律效力。在商业和法律领域,保证书的使用尤为普遍,以确保各方遵守协议和法律。
保证书通常给人一种正式和严肃的感觉,因为它涉及法律责任和承诺的履行。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信任、责任和可靠性。
在个人生活中,保证书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承诺,例如父母要求孩子签署一份保证书,承诺遵守家规。
诗歌:
在白纸黑字间,
保证书立下誓言,
承诺如山,
责任重如天。
视觉联想:保证书可能让人联想到正式的文件、印章和签名。 听觉联想:提到保证书时,可能会想到严肃的语气、正式的宣读声。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保证书的概念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类似的文件可能被称为“guarantee”或“warranty”,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术语和形式。
保证书是一个在法律和商业领域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代表了正式的承诺和责任。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保证书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正式的交流和协议。
1.
【保】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同本义。
【引证】
唐兰《殷墟文字记》-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
2.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3.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