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2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25:58
“建安骨”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即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建安年间(公元19年至220年)。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尤其是诗歌。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以及王粲、陈琳等文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刚健有力,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因此被称为“建安骨”。
在文学语境中,“建安骨”常用来评价那些具有建安时期文学特色的作品,强调其刚健、真挚和质朴的风格。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文学评论和学术讨论中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古代文学研究中,“建安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风格和质量。
同义词:建安风骨、建安风韵
反义词:柔弱、矫饰
“建安骨”一词源自**古代文学史,特别是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那些具有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即使它们并非出自建安时期。在现代,这个词汇仍然被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使用,用来评价和分析文学作品的风格。
建安时期是**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也是文学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文人的情感体验,因此“建安骨”不仅是一个文学风格的描述,也是对那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映。
“建安骨”这个词汇给人以刚健、真挚和质朴的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个动荡但充满活力的时代,以及那些用文字记录时代情感的文人。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兴趣,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我经常遇到“建安骨”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风格和背后的文化意义。例如,在阅读曹操的诗歌时,我能感受到那种刚健和真挚的情感,这正是“建安骨”所强调的。
在创作一首现代诗歌时,我可以尝试融入“建安骨”的风格,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以此来探索现代与古代文学的联系。
在视觉上,“建安骨”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画像,那些刚毅的面孔和深邃的眼神。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乐器的声音,如古筝或笛子,这些声音能够唤起对那个时代的想象。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建安骨”的词汇,但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时期,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时期,法国的文艺复兴时期等,这些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点,可以与“建安骨”进行比较。
“建安骨”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文学风格的描述,也是对一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映。它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激发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兴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表达能力。
1.
【建】
(会意。从廴(yǐn),有引长的意思,从聿(意为律)。本义:立朝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朝律也。 、 《广雅》-建,立也。
【组词】
建法、 建中、 建极
2.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3.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