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4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44:43
“乡巴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来自乡村、缺乏城市生活经验的人。基本含义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这个人可能土气、不时尚、不懂世故,有时也用来形容某人无知或行为粗鲁。
“乡巴佬”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乡”(乡村)和“巴佬”(佬,指人)组合而成。随着城乡差异的社会话题不断变化,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和含义也在逐渐演变,有时也用来调侃而非贬低。
在**,由于历史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语言中也有所体现。“乡巴佬”一词反映了这种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乡村居民的某种偏见。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轻蔑或嘲笑的情感色彩,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穿着土气、行为笨拙的形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情感色彩有所减弱,有时也被用来幽默地自嘲。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可能出现在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时,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或新移民较多的地区。例如,可能会听到城市居民用这个词来形容刚从农村搬来的人。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乡巴佬”作为一个角色的标签,通过这个标签来展现角色的成长和变化,或者通过这个角色来探讨城乡差异和融合的主题。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穿着传统农村服饰的人,或者在城市中显得格格不入的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带有浓重乡音的对话。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ountry bumpkin”或“hillbilly”,它们也有类似的贬义含义,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些词汇的具体含义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乡巴佬”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反映了社会对城乡差异的认知和态度。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情境,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社会文化背景,并在交流中更加敏感和尊重不同背景的人。
我还没有能变成一个纯粹的城里人,但也不完全是一个乡巴佬了。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3.
【佬】
粤人称男子为佬。多含轻视意
【组词】
船家佬、 阔佬、 打鼓佬、 美国佬、 佬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