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5:25
榆面:榆面是指榆树的树皮经过加工后制成的粉末,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如制作面条、糕点等。它具有一定的粘性和弹性,可以增加食品的口感和质地。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榆面可能被用来象征某种传统或地方特色,如描述某个村庄的传统食品制作过程。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榆面可能不太常见,但在某些地区或特定群体中,可能会提及它作为传统食品原料。 专业领域:在食品科学和烹饪领域,榆面可能会被详细讨论,包括其制作方法、用途和营养价值。
同义词:榆皮粉、榆树粉 反义词:无明显反义词,但可以对比其他面粉,如小麦面粉、玉米面粉等。
词源:榆面一词源自榆树的树皮,经过加工制成粉末。 演变:在古代,榆面主要用于救灾和应急食品,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其用途逐渐扩展到日常食品制作中。
文化:在*某些地区,榆面被视为传统食品原料,与地方文化和俗紧密相关。 社会背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榆面曾是一种重要的应急食品,反映了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智慧。
情感反应:榆面可能唤起对传统和家乡的怀念,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联想:想到榆面,可能会联想到乡村的宁静、传统手工艺和朴实无华的生活。
经历或故事:在某个乡村旅行时,我曾亲眼见到当地人用榆面制作传统糕点,那种独特的口感和制作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诗歌: 榆面轻揉岁月长, 乡愁缕缕入心房。 古法传承千百年, 一口回味是家乡。
视觉: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在古老的石磨旁,慢慢研磨着榆树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 听觉:听到石磨转动的声音,伴随着老人低沉的吟唱,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食品原料加工方法可能在不同文化中存在。
理解:榆面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原料,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传统俗,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榆】
榆树。
【引证】
《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榆,白枌。 、 《礼记·内则》-堇萱枌榆。 、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